越賣越賠的真相! 台灣稻米產銷失衡

越賣越賠的真相! 台灣稻米產銷失衡

記者 曾奕慈 / 攝影 張志旻 報導 2019/02/27 23:09

台灣稻米2018年最大出口國是大陸,和2017年相比,量多了3萬6千多公噸,但價格每公斤卻減少81.3元,而背後真相就是產銷失衡,政府有收購的必要性,但如何讓產銷平衡,也透過加工、行銷手法,提升台灣稻米的產值,值得好好深思。

圖/TVBS


農民陳勝雄:「我現在每年都想...都不對就要改,改變看能不能賺很多錢。」

想賺更多,也能省則省,當農夫36年,陳大哥除了自己的地,也做代耕。

農民陳勝雄vs.記者曾奕慈:「我都一個人,一個人做就好了啦!(請人成本也會比較高對不對?)對,至少要一半給他啊!」

以往使用慣行農法,現在嘗試不一樣的方式。

記者曾奕慈:「我們現在在陳大哥的插秧機上面,要跟著他一起把秧苗插進土裡,大面積的種植,要增加產量的話,一年可以達到兩收,像現在是3月,插秧下去的話,大約是7月的時候可以做採收,而現在使用的是SRI新的種植方式。」

記者曾奕慈vs.農民陳勝雄:「陳大哥,現在種植方式有什麼不一樣?種植方式...它的間距比較寬,還有株數比較少,它的用意就是把它變成通風。」

2000年國際灌溉排水協會就把SRI引進台灣,陸續找農民合作。

學會秘書長張煜權vs.農民陳勝雄:「一般來說,SRI它大概希望能夠是25公分以上,但是配合我們這個機器,它這個是24。」

圖/TVBS

慣行農法秧苗珠距17到21公分,SRI強調拉長到24公分,每一株也都比較稀疏。

SRI保育型農業環境學會秘書長張煜權:「會讓它的肥料的利用率,還有它本身根系的伸展,以及它本身葉面的光合作用的能力增強,所以就會讓它的米粒比較飽滿。」

SRI種出的稻米,目前在日本被認定價格1公斤可賣到200多元,只是量還不足,但這也代表台灣有條件賣出高價的米。

記者曾奕慈:「根據農委會統計,(NCIN)台灣在2018年農產品的主要輸出國家是大陸,第二是日本,再來則是美國,看起來台灣並沒有放棄大陸市場,不過其中以交易總量成長最多的稻米來看,跟2017年相比,價格卻是低了很多,政府以每公斤21到26元收購,但是賣到大陸去的時候,每公斤卻只剩下了16.6元。」

其實這些稻米,原本是作為戰備糧的公糧,但因為儲存量已經爆量,只好外銷招標。

立委(國)曾銘宗:「這個量必須適當,不能太多,假如太多真的是...假設太多的話,因為你在收購會浪費很多的公帑。」

而這也反映出台灣稻米產銷失衡的嚴重問題。

立委(國)曾銘宗:「建議政府能夠產銷做好,另外就是能夠輔導民眾,所有農民轉作其他的雜糧或者水果。」

台灣稻米出口一共70多個國家,107年前五大國分別為大陸、海地、美國、日本和菲律賓,而銷往大陸的量,106年只有622公噸,107年飆升到37085公噸,但仔細看,每公斤卻從97.9元跌到16.6元,而其實要提升稻米產值,讓米具有特色也是一個方式。

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秘書長李翎竹:「藍色這個是蛋白質,那這個紫色就是澱粉,所以這個蛋白質的比例不可以超過6%。」
 

圖/TVBS

拿出日本的例子,從品種、風味到儲存管理,也必須加強開拓市場需求。

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秘書長李翎竹:「像米的多元應用這個部分,在米的加工的部分,它用一個比較好的標準化的一個製程,把這個加工品能夠全球行銷,所以其實像日本的酒米,其實也有一定的產量。」

台灣稻米不是沒有競爭力,低價的真相是產銷失衡,從供給端到需求端得更有系統,才可能捍衛農民和納稅人的權益。

 

訊息來源:TVBS新聞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life/1090560